2012年  32卷  第6期

沉积与环境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底质粒度特征及其输运趋势
为研究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泥沙输运、地形变化和物质来源,探求黄河、长江迁移的南北界及其输运入海沉积物扩散和影响范围、沙脊群的演变趋势与潮滩的淤涨潜力,对辐射沙脊群海域获取的117个底质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端元组分分析(EMMA),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以粉砂质和砂质沉积为主,区域分异明显,北部的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地区是主要的粉砂质分布区,辐射沙脊群北部以砂质粉...
王嵘, 张永战, 夏非, 赵善道
doi: 10.3724/SP.J.1140.2012.06001
2012, 32(6): 1-8.
PDF XML下载
山东半岛靖海湾及其附近海域悬浮泥沙分布与变化
悬浮泥沙是研究近海海底沉积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河口附近海域泥沙通量平衡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靖海湾及其附近海域10个站位进行调查,计算了各站不同层位的悬沙浓度,分析了该海域悬浮泥沙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测流资料,探讨了该海域的悬沙输运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靖海湾及其附近海域悬沙浓度在潮流作用下,具有明显的潮周期变化;空间上,潮周期的平均悬沙浓度呈...
刘潇, 冯秀丽, 刘杰, 林霖
doi: 10.3724/SP.J.1140.2012.06009
2012, 32(6): 9-15.
PDF XML下载
北部湾现代沉积速率
运用210Pb法测定了北部湾16根柱样的现代沉积速率,结果显示北部湾柱样210Pb剖面分布呈现三段式正常型、二段式正常型和倒置型3种类型,主要受沉积物组成、沉积物供应和水动力条件控制。北部湾东侧现代沉积速率相对较高的区域分布在钦州湾附近20 m水深以浅的地区和涠洲岛至海南岛西岸一线外水深20~50 m的内陆架。而在海南岛西岸水下岸坡带、琼州海峡西口附近和北部...
许冬, 初凤友, 杨海丽, 陈亮, 李团结
doi: 10.3724/SP.J.1140.2012.06017
2012, 32(6): 17-26.
PDF XML下载
辽东湾东部海砂开采环境效应
依据辽东湾东部海砂开采区近期钻探、海流观测等实际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该区海砂开采环境容量。调查结果显示,该区海砂矿层厚度为4.0~6.0 m,海砂总资源量约3 818×104m3,砂组分含量为84.4%~92.4%。模拟结果表明,控制采砂强度后,10 mg/L的悬浮泥沙主要在辽东湾种质资源和斑海豹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扩散,不会对以上两个保护区的核心...
许振强
doi: 10.3724/SP.J.1140.2012.06027
2012, 32(6): 27-34.
PDF XML下载
地球物理
南海的基本构造特征与成因模型:问题与进展及论争
南海位于欧亚、印澳、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接部位,是东亚大陆边缘最大的边缘海,其大陆边缘经历了复杂的类型转换:北部80 Ma左右为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于始新世逐步转变为裂陷边缘,中中新世以来逐步转变为典型被动陆缘;东侧17 Ma前为开放的海域,6 Ma以来逐渐以沟弧盆系统的俯冲带为界,成为半封闭海盆,由单向俯冲演变为双向俯冲;西界自34 Ma以来逐渐转变为走滑型或转...
李三忠, 索艳慧, 刘鑫, 戴黎明, 余珊, 赵淑娟, 马云, 王霄飞, 程世秀, 薛友辰, 熊莉娟, 安慧婷
doi: 10.3724/SP.J.1140.2012.06035
2012, 32(6): 35-53.
PDF XML下载
南海的盆地群与盆地动力学
南海发育有众多的新生代盆地,按发育位置,总体可分为陆架盆地、陆坡盆地和深海海盆,陆架、陆坡盆地成因上与大陆边缘的裂解、转换密切相关,可分为走滑拉分-伸展盆地群、挤出-断陷盆地群、伸展-俯冲挠曲型盆地群,这些盆地进一步发展可形成不同阶段的洋盆群,西南次海盆发育程度低,中央次海盆发育程度高,因而南海盆地群的盆地动力学不是单一的动力学机制下形成的,机制非常复杂多变...
李三忠, 索艳慧, 刘鑫, 戴黎明, 余珊, 赵淑娟, 马云, 王霄飞, 程世秀, 安慧婷, 薛友辰, 熊莉娟, 曹现志, 许立青
doi: 10.3724/SP.J.1140.2012.06055
2012, 32(6): 55-78.
PDF XML下载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群构造特征及其成因
南海北部陆缘自西向东分布有北部湾、琼东南、珠江口和台西南等新生代盆地。前人认为这些盆地是华南大陆东南缘裂解直至南海北部被动陆缘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大量地震剖面揭示,南海北缘主控盆断裂倾向陆地,与典型的被动陆缘的主断裂倾向海盆的特征明显不符。因而,南海北部陆架盆地成因显然不是被动大陆边缘的Mckenzie伸展机制。为此,基于大量陆地调查和海域地震剖面资料的...
程世秀, 李三忠, 索艳慧, 刘鑫, 余珊, 戴黎明, 马云, 赵淑娟, 王霄飞, 安慧婷, 熊莉娟, 薛友辰
doi: 10.3724/SP.J.1140.2012.06079
2012, 32(6): 79-93.
PDF XML下载
南海西部新生代控盆断裂及盆地群成因
南海西部新生代盆地自北而南有莺歌海、中建南、万安、曾母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与早期左行左阶和后期右行右阶的红河断裂、南海西缘大断裂、万安东断裂等控盆断裂带演化密切相关。该构造带总体呈负花状构造,主断层面表现出丝带效应,自北向南,红河断裂倾向西南、南海西缘断裂倾向东、万安东断裂倾向西。该断裂带附近的这些盆地是成因上紧密联系的一组拉分盆地群。盆地内...
安慧婷, 李三忠, 索艳慧, 刘鑫, 戴黎明, 余珊, 熊莉娟, 程世秀, 薛友辰, 马云, 王霄飞, 赵淑娟
doi: 10.3724/SP.J.1140.2012.06095
2012, 32(6): 95-111.
PDF XML下载
南海南部新生代控盆断裂特征及盆地群成因
南海南部新生代盆地自北向南有南薇西、北康、礼乐、曾母、南沙海槽、文莱-沙巴、西北巴拉望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总体具有南断北超的箕状结构,靠近北部陆坡部位具有单一地堑结构,但是靠近南部具有两层结构,下部为箕状断陷,上部为叠瓦式逆冲推覆体。根据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性质的转换和主控盆断裂特征,可将这些盆地归纳为3种盆地群:裂陷盆地群(南薇西、北康、礼乐)...
熊莉娟, 李三忠, 索艳慧, 刘鑫, 余珊, 程世秀, 薛友辰, 安慧婷, 戴黎明, 马云, 王霄飞
doi: 10.3724/SP.J.1140.2012.06113
2012, 32(6): 113-127.
PDF XML下载
南海东部俯冲系统分段性及相关盆地群成盆动力学机制
南海东部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汇聚地带,该区域东侧为马尼拉俯冲带、吕宋岛弧和东吕宋-菲律宾俯冲带,构成对倾的沟-弧-盆体系,本文称为俯冲系统。该系统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表现为地貌、地震、火山、断裂、盆地和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都具有明显差异,以巴布延走滑断裂和锡布延走滑断裂为界,可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其北段受台湾造山带碰撞挤压的影响,台湾造山...
薛友辰, 李三忠, 刘鑫, 索艳慧, 戴黎明, 余珊, 赵淑娟, 王鹏程, 熊莉娟, 安慧婷, 程世秀, 王霄飞, 马云
doi: 10.3724/SP.J.1140.2012.06129
2012, 32(6): 129-147.
PDF XML下载
古海洋与年代地质
近2 ka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颜色反射率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MZ01孔岩心的颜色反射率测试分析为基础,通过一阶导数、因子分析等方法提取了对气候变化具有指示意义的替代性指标,结合AMS14C年龄测试数据,建立了我国东部近2 ka以来高分辨率气候演化的时间序列。该序列显示,900AD是我国东部2 ka以来气候演化的关键转折点,900AD之后,气候明显变冷,冷暖波动频率高,但幅度较小。近2 ka以来,我国...
徐涛玉, 石学法, 刘升发, 乔淑卿, 杨刚, 王国庆, 王昆山, 王旭晨
doi: 10.3724/SP.J.1140.2012.06149
2012, 32(6): 149-158.
PDF XML下载
油气与矿产
东营凹陷含烃流体驱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效应
油藏中烃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非均一性,油气运移和成藏过程对其有重要的影响。以东营凹陷为例,在不同流体压力系统成藏条件研究、烃源岩与储层的烃类地球化学差异对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烃类的驱动机制。在以古近系为烃源岩的陆相断陷盆地(凹陷)中,垂向运移的影响大于横向运移,总体表现为饱和烃的轻/重比(nC21+nC22)/(nC28+nC29)随运移变低,表征原...
徐兴友
doi: 10.3724/SP.J.1140.2012.06159
2012, 32(6): 159-164.
PDF XML下载
第四纪地质
博斯腾湖近200年来湖泊环境变化的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记录
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河口区与敞水区沉积岩心中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烧失量、粒度、磁化率等指标,在210Pb、137Cs年代测定的基础上,探讨博斯腾湖近200年来有机质来源变化以及湖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流域的农业活动对湖泊敞水区的影响比河口区早。1810-1883年间由于流域内气候由湿转干,湖泊水位下降导致较多陆源物质到达湖泊敞水区,δ13...
郑柏颖, 曹艳敏, 张恩楼, 高光
doi: 10.3724/SP.J.1140.2012.06165
2012, 32(6): 165-171.
PDF XML下载
技术方法
南黄海千里岩断裂附近深部地震反射信号的获取及其地质推测
千里岩断裂位于千里岩隆起区的南侧,它是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与千里岩隆起区的边界断层,也是控制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形成与发展的主控断层。由于地震资料的品质影响,对断裂两侧的深部地层属性和分布一直存在疑义。近年来针对深部地层的勘探目标,进行了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的研究与试验,在千里岩断裂两侧发现变质岩覆盖下的层状地层,根据地震叠加速度、反射特征分析、重磁震联合反演和区...
吴志强, 杨艳秋, 施剑
doi: 10.3724/SP.J.1140.2012.06173
2012, 32(6): 173-178.
PDF XML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