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发展中大国,建设海洋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海洋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快速发展中也裹挟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开发无序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陆海二元思维惯性与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对此,海洋领域专家学者提出应统一筹划陆地与海洋两大系统,陆海统筹的发展理念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2010年“陆海统筹”被首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党和国家逐步强化陆海统筹的战略地位,陆海统筹成为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核心要义,充分发挥陆海统筹的战略引领作用,已成为处理陆域社会经济活动与海洋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原则。
陆海统筹包括的内容庞杂,涉及的部门众多,究竟该统筹什么,怎么统筹?这一直是相关管理与科研工作者在思考与研究的问题,也是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栾维新教授20多年来从不同角度研究陆海统筹相关问题,逐步形成对陆海统筹的系统性认识,作为首席专家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陆海统筹战略研究》,完成了《中国海陆统筹战略研究》专著。该书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与栾教授几十年来对陆海统筹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105万字的大部头著作,凝结着栾维新教授及团队对我国陆海统筹问题的系统性思考和创新性探索。
该书对我国陆海统筹的时代背景、基本理论、产业统筹、资源统筹、环境统筹等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提出了我国陆海统筹的基本思路和重点领域统筹内容,深入阐述了统筹的途径与对策,为破解我国陆海关系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由于本人研究领域的关系,重点关注了书中资源与环境统筹研究内容。
统筹5个资源领域,突破陆域资源约束。人类的经济活动对海洋资源还是陆地资源的利用,受到资源的利用价值、可获得性、开发利用技术、投资能力和国家的资源战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何合理统筹利用陆海资源,该著作从海洋资源的可得性、陆域资源开发报酬递减对海洋资源的影响、勘探投资分配上受距离与能力限制、资源开发中私有部门与政府部门的决策差异性、资源长期保障性等维度分析了海洋资源替代陆域资源的可能性,丰富了陆海资源统筹的基础理论。该书提出了5类资源的陆海统筹思路:(1)针对我国陆-岛统筹提出了5个类型的海岛利用模式,为充分发挥海岛优势,逐步形成我国海岛新的战略空间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据;(2)探索研究了我国围填海区的成长机制与开发潜力,从区域经济视角给出了围填海区与土地统筹新的观点;(3)将海洋权益效益、资源收益、突破技术垄断收益和开发技术能力提升等经济正外部性纳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综合收益评价中,为提升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4)系统分析了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进程缓慢的原因,并提出淡化水与陆源水统筹利用的三点建议,可作为加速海水淡化产业化进程的参考;(5)系统阐述了国际区域资源主要特征,分析了我国在国际区域资源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难题,提出强化国际区域资源纳入国家战略资源陆海统筹,提出应尽早布局国际区域资源开发与产业力量。以上陆海资源统筹研究成果对保障我国资源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可作为陆海资源管理、开发与研究工作的参考。
探索研究陆海污染机制,破解海洋环境污染难题。我国近海环境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尺度内发生了急剧变化,主要污染物约有80%来自陆源污染,陆源污染物是如何传导到远离人类活动中心的海上,这一直是治理海洋环境绕不开的难题。书中构建了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海洋环境的压力机制评价体系,采用陆海统筹分区的研究思路,突破了陆域污染源与海域污染区在空间上错位分布的研究难点,并以渤海和长三角对应海域为例深入研究了陆源污染与海洋环境的空间对应关系,核算了每个控制单元的污染压力状况,从衔接陆海环境监控体系、统筹流域-河口-海湾环境分区治理、内湾型海洋污染治理长效机制、河口型海洋污染治理长效机制、统筹陆海环境规划等角度提出环境陆海统筹治理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处理好陆海环境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总之,《中国陆海统筹战略研究》一书系统阐述了陆海统筹的基本理论与实施框架,分析了陆海统筹与海洋强国建设的联系,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全面研究与重点领域相结合、现实问题与解决方案相结合、归纳总结与理论提升相结合的特点。该书视野开阔、数据详实、逻辑性强,尤其将系统思维、实证研究贯穿全书,对于坚持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一本很值得从事海洋工作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参阅的好书。
吴桑云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
[1] 张永威, 田旭, 徐方建, 陈波, 叶友权, 范德江. 7.8 kaBP以来海南岛东南陆架陆源碎屑来源及其环境响应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3, 43(1): 27-36.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2073101 [2] 杨迎雪, 李丽, 郁金勇, 贺娟, 贾国东. 有机脂类分子重建海洋古温度研究进展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42(6): 131-149.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2042901 [3] 陈烨, 孙治雷, 吴能友, 刘昌岭, 徐翠玲, 辛友志, 曹红, 耿威, 张喜林, 翟滨, 孙运宝, 李晶, 张栋, 闫大伟, 吕泰衡. 海洋沉积物中甲烷代谢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42(6): 82-92.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2021801 [4] 孙治雷, 印萍, 徐思南, 曹红, 徐翠玲, 张喜林, 耿威, 孙伟香, 吴能友, 张栋, 翟滨, 吕泰衡, 周渝程, 曹又文, 陈烨. 现代海洋甲烷循环过程观测及研究进展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42(6): 67-81.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2042801 [5] 杜学鑫, 祝文君, 牟明杰, 尚鲁宁, 李攀峰, 尉佳, 虞义勇, 孟元库, 胡刚. 菲律宾海板块俯冲与岛弧演化的钻探靶区研究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42(5): 199-210.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2062002 [6] 侯方辉, 秦轲, 陆凯, 赵京涛, 李攀峰, 孟祥君, 黄威, 胡刚, 孙军, 龚小晗. 九州-帕劳海脊中段及两侧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俯冲起始:多道反射地震综合研究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42(5): 187-198.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2062801 [7] 边佳琪, 时美楠, 吴怀春, 汪卫国. 俄罗斯极地海表层海水悬浮体浓度和磁性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42(5): 94-102.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2061602 [8] 姚政权, 刘健, 万世明, 刘焱光, 易亮, 刘建兴, 单新, 乔淑卿, 赵德博, 肖国桥, 王昆山, 窦衍光, 王中波, 胥勤勉, 石学法.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42(5): 42-57.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2063001 [9] 粟华强, 王小静, 任艺君, 刘焱光. 北极拉普捷夫海沉积物痕量金属赋存形态及富集机制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42(4): 61-72.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2012701 [10] 陶舒琴, 李云海, 唐正, 叶翔, 孙恒, 高众勇, 李国刚. 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2019—2020年夏季表层悬浮颗粒有机质组成及其控制因素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42(4): 24-38.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2022101 [11] 周郑鹏, 肖文申, 王汝建, 滕聿央. 南极罗斯海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的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42(4): 12-23.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1093002 [12] 李金澜, 田军. 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海平面和植被变化对陆表碳通量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42(2): 110-118.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2021101 [13] 宋晓帅, 孙志文, 朱超祁, 范智涵, 朱娜, 贾永刚, 于开宁. 深海滑坡研究进展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42(1): 222-235.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1062701 [14] 罗顺开, 周怀阳, 赵国庆, 袁伟. 加瓜海脊铁锰结壳的年龄及其定年方法适用性比较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42(1): 135-145.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1070502 [15] 范佳慧, 窦衍光, 赵京涛, 李军, 邹亮, 蔡峰, 陈晓辉, 李清. 东海陆坡—冲绳海槽水体剖面地球化学特征与指示意义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6): 102-114.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1072201 [16] 骆迪, 蔡峰, 闫桂京, 李清, 孙运宝, 董刚, 李昂. 冲绳海槽西部陆坡泥底辟和泥火山特征及其形成动力机制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6): 91-101.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1040902 [17] 王圣洁, 周立君, 孙萍. 科学计量:中国海洋地质40年发展历程与研究热点分析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6): 1-14.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1110601 [18] 李晶, 刘昌岭, 吴能友, 贺行良, 孟庆国, 许晓晴, 陈烨. 海洋环境中甲烷好氧氧化过程的研究进展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5): 67-76.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0112302 [19] 辛友志, 孙治雷, 王红梅, 陈烨, 徐翠玲, 耿威, 曹红, 张喜林, 张现荣, 李鑫, 闫大伟, 吴能友. 海洋沉积物中金属依赖型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研究进展及展望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5): 58-66.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0122801 [20] 吴能友, 李彦龙, 刘乐乐, 万义钊, 张正财, 陈明涛.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蠕变行为的主控因素与研究展望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5): 3-11.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1092201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93
- HTML全文浏览量: 209
- PDF下载量: 1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