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黄海西部海底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

龚建明, 曹志敏, 陈建文, 卢振权, 梁杰, 蔡峰, 吴必豪, 闫桂京

龚建明, 曹志敏, 陈建文, 卢振权, 梁杰, 蔡峰, 吴必豪, 闫桂京. 北黄海西部海底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 28(2): 99-104.
引用本文: 龚建明, 曹志敏, 陈建文, 卢振权, 梁杰, 蔡峰, 吴必豪, 闫桂京. 北黄海西部海底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 28(2): 99-104.
GONG Jian-ming, CAO Zhi-min, CHEN Jian-wen, LU Zhen-quan, HANG Jie, CAI Feng, WU Bi-hao, YAN Gui-jing.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SUBMARINE BITUMEN IN THE WEST OF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J].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 2008, 28(2): 99-104.
Citation: GONG Jian-ming, CAO Zhi-min, CHEN Jian-wen, LU Zhen-quan, HANG Jie, CAI Feng, WU Bi-hao, YAN Gui-jing.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SUBMARINE BITUMEN IN THE WEST OF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J].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 2008, 28(2): 99-104.

北黄海西部海底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

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大调套专项课题(GZH20020010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龚建明(1964-),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石油地质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E-mail:gongjianm@yahoo.com.cn

  • 中图分类号: P744.4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SUBMARINE BITUMEN IN THE WEST OF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 摘要: 为了预测北黄海西部海域的含油气远景,利用沉积物矿物鉴定、红外光谱和有机气相色谱对150个站位542个表层样和柱状样中的沥青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北黄海西部海域存在相当数量的沥青组分,主要分布在粒度较细的研究区西部,主要走向NNE,其次为NW。不同深度沥青颗粒的OEP值显示,北黄海西部海底存在轻微油污染。结合前人对北黄海烃源岩和前中生界基底的研究成果以及沥青高含量分布区的位置,预测沉积物中的沥青组分可能来自另一套烃源岩——下古生界灰岩。
    Abstract: In order to forecast the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he western part of North Yellow Sea basin (NYSB), sediment mineral identification,infrared spectrum, and organic gas chromatogram have been used to analyze the bitumen from 542 surface and column sample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a large quantity of bitumens exist in the west part of NYSB,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est fine-grained areas with a dominant strike of NNE and a minor NW. The OEP from different depth shows that the submarine sediments encountered a slight oil pollu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ults of source rocks and pre-Mesozoic basement of NYSB, and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content bitument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bitumens could be from another source rock——lower Paleozoic limestone.
  • 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区域的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群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然而,全球变暖导致海面升高[2]以及人类活动导致三角洲地形地貌加速侵蚀[3],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位于南海北部陆架边缘的珠江三角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区域,在海侵过程与河流沉积物供给间的相互作用及新构造运动的共同影响下,其沉积地层记录了晚第四纪以来丰富的古环境、古气候及海陆相互作用等信息[4]。因此,研究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沉积地层形成与演变过程,不仅对于了解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发展建设、土地规划、防灾减灾及各类适应性措施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引导。

    第四纪期间,包括珠江三角洲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一般仅记录到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次海侵,两个海侵沉积旋回的底部为河流沉积、上覆海相或海岸带沉积;两个海相层之间常发育红色或杂色的花斑黏土[5-11]。其中,晚更新世的海侵地层由于测年材料缺乏和技术手段限制,其年代一直存在争议,尽管该层的14C年龄属于MIS 3阶段,但许多学者认为其真实年龄可能更老[4,12-14]。近年来,苏北平原[8]、福建[9-10]、练江平原[15]及海南岛[11]等地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自盆地初始形成以来的首次海侵过程应发生在MIS 5阶段。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前人对全新世海侵过程及相关的古环境演变过程了解相对较详细[16],但晚更新世海侵的年代归属问题至今仍有争议,不同年代框架下对于珠三角地层与全球海平面的对比及衡量区域稳定性的认识大相径庭[4,17-20]。近年来,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区的研究表明老海相层的年代属于MIS 5[20-23]。而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江门新会地区晚更新世年代研究则很少,测年数据仅有少量传统14C测年[5-6,24],年代控制仍然十分不精确,基于年代研究的其他古环境代用指标结果也较为匮乏。此外,研究表明,远场海平面无论在MIS 3还是MIS 5都经历了多次明显的波动[25],但在珠江三角洲相关的地质记录却少有报道[21-22,26]。因此,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仍然不够了解,需开展更多的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江门新会地区GC088钻孔进行粒度、磁化率、色度、有孔虫等多指标分析结合年代学测试结果,对研究区的第四纪沉积特征、沉积相进行划分,综合对比区域内钻孔的沉积单元及层序地层框架,为深入揭示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海陆相互作用及古环境演变过程提供新的依据。

    珠江三角洲是由西江、北江、东江及潭江形成的复合三角洲。本研究区域覆盖珠江三角洲中-西部第四纪沉积区,以潭江和西江流域下游为主,包含江门新会、中山等地(图1)。江门新会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东与中山相邻,属潭江、西江流域,潭江经崖门流入黄茅海,西江经磨刀门入南海(图1)。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凉干燥,年均温21.7°C,降雨量1 741.9 mm[27]。构造上属于新会红盆的一部分,南、北两面为花岗岩及寒武系石英砂岩,近东西向的五桂山北麓断裂控制着基底地形[28]。形成于白垩纪—古近纪的新会红盆至渐新世末结束沉积,盆地转为风化剥蚀状态[28],上覆的松散沉积物为晚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意味着渐新世与第四纪之间存在沉积中断。第四系厚度20~25 m,沉积中心30~35 m,等厚线沿近EW向展布[5]

    图  1  研究区及钻孔位置
    Figure  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cores

    对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层序过去多沿用岩石地层单位进行划分,如黄镇国等[5]、李平日等[29]将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划分为石排组、西南组、三角组、杏坛组、横栏组、万顷沙组、灯笼沙组等单元;Yim[30]则提出了独特方案,将珠江河口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为多个海相-陆相层,包含了5套海相地层;宗永强等[4]在综合了构造沉降与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后,将珠江三角洲平原划分为5个环境演化阶段(表1)。这些地层单元对认识珠江三角洲的形成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表  1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案
    Table  1.  The late Quaternary lithostratigraph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黄镇国等[5];李平日等[29]Yim[30]宗永强等[4]沉积相及岩性估算年龄/kaBP氧同位素阶段
    灯笼沙组M1*M1b*河海混合相粉砂、粉砂质黏土8~0MIS 1
    万顷沙组河海混合相中细砂、粉砂
    横栏组浅海相粉砂
    杏坛组M1a*河流相、河口通道相砂、粉砂10.5~8
    三角组T1*T1*花斑黏土(广泛分布)、河流相砂砾79~10.5MIS 2—4
    西南组M2*M2*浅海相粉砂质黏土126~79MIS 5
    石排组T2*T2*河流相砂砾或中粗砂、花斑黏土(零星分布)>126MIS 6
     注:* M1代表第一海相层,T1代表第一陆相层,M2代表第二海相层,T2代表第二陆相层。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于2021年在江门市新会地区进行岩芯钻探,主要分析的钻孔GC088其经纬度为22°29′20″N、113°03′17″E,高程1.64 m。钻孔岩芯运回中山大学第四纪古环境研究室保存,后续进行详细的岩性描述、分样及拍照等,并进行粒度、磁化率、色度和有孔虫等多指标分析工作。另外,本研究搜集前人文献中已发表的8个年代较为连续的钻孔进行年代、层序地层对比和古环境重建(图1表2)。

    表  2  本研究相关的珠江三角洲钻孔信息
    Table  2.  Information of relevant cores from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this work
    钻孔编号地点经纬度来源
    GC005江门市新会区22°30′02″N、112°55′01″E本研究
    GC007江门市新会区22°29′54″N、112°59′43″E本研究
    GC008江门市新会区22°29′58″N、113°02′03″E本研究
    GC018江门市新会区22°29′12″N、112°09′55″E本研究
    GC020江门市新会区22°30′57″N、112°09′44″E本研究
    GC055江门市新会区22°26′04″N、113°00′29″E本研究
    GC065江门市新会区22°25′03″N、113°00′53″E本研究
    GC083江门市新会区22°20′22″N、113°10′35″E本研究
    GC088江门市新会区22°29′20″N、113°03′17″E本研究
    BA中山市石岐街道22°36′46″N、113°23′36″E文献[20]
    ZK4中山市黄圃镇22°43′14″N、113°23′45″E文献[22]
    HPQK01中山市黄圃镇22°43′04″N、113°24′10″E文献[23]
    ZK316-2广州市南沙区22°40′52″N、113°35′06″E文献[21]
    DH9广州市南沙区22°36′24″N、113°38′07″E文献[31]
    PRD17广州市南沙区22°51′07″N、113°25′30″E文献[26]
    PRD20佛山市顺德区22°51′54″N、113°15′23″E文献[26]
    ZK19伶仃洋西滩22°22′56″N、113°41′55″E文献[3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选取钻孔GC088、GC005、GC055岩芯中较完整的贝壳、泥炭或有机质等9个测年材料送往美国BETA实验室进行AMS14C(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测试。所有测试结果使用BetaCal3.21数据库校正为日历年龄,以cal.aBP表示。对于植物碎屑、炭屑、有机质和淡水贝壳等样品,使用IntCal13曲线校正;对于海洋贝壳样品,使用Marine13曲线校正[33]。测年结果均采用2sigma年龄分布确定样品的年代范围和概率中值[34]。采集GC088、GC005、GC055钻孔的共4个样品进行石英颗粒(4~11 μm)的光释光(Optical S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测年,测试过程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光释光实验室完成。

    采用英国Malvern公司的Mastersizer 3000激光粒度仪对GC088钻孔岩芯样品进行粒度分析,采样间隔20 cm,共测试样品79个。粒度样品经预处理后进行上机测试,预处理过程如下:取样品约1 g,用10%的H2O2溶液去除有机质,用20%的HCl溶液去除自生碳酸盐和部分次生黏土矿物;用直径1 000 μm的筛网筛出粒径>1 000 μm的粗颗粒并烘干称重,在≤1 000 μm的样品中加入 5 mL 0.05 mol/L的六偏磷酸钠溶液,搅拌、超声波震荡使样品充分分散,准备上机测试。每个样品重复测量3组数据并取平均值,对测量结果出现较大误差的样品进行重新测量。

    色度是反映沉积物颜色特征的指标,具有良好的古环境指示意义[35-36]:亮度L*值主要反映沉积物中碳酸盐和有机质的含量,红-绿彩度a*值主要反映沉积物的风化、氧化程度,黄-蓝彩度b*值主要反映沉积时的氧化还原环境。磁化率主要由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种类、粒度和含量所决定,能够反映物源、沉积动力条件及次生变化的影响[37]。本文采用日本Konica Minolta公司生产的CM-700d分光测色计对GC088钻孔岩芯进行色度分析,采用英国Bartington公司生产的MS2磁化率仪和MS2E探头对GC088钻孔岩芯进行磁化率分析,磁化率及色度测试间隔均为10 cm,共计获得174个色度与磁化率结果。

    此外,对GCO88钻孔岩芯中取80个有孔虫样品,送往青岛毕克分析测试有限公司进行鉴定统计。测试过程如下:取约100 g样品,经50℃恒温烘干后称重,加清水浸泡24 h使沉积物颗粒分散。随后用孔径0.154 mm的标准铜筛冲洗,收集筛上粗组分,再经50℃恒温烘干以备镜下鉴定。使用Olympus SZ-X61双目实体显微镜进行鉴定与统计分析[38];全部有孔虫均鉴定到种,共发现20属27种,其中包含底栖有孔虫15属21种(含未定种),浮游有孔虫5属6种。

    根据研究区钻孔岩芯的岩性、沉积构造等特征,结合GC088钻孔粒度、色度、磁化率以及有孔虫指标的综合分析结果,本文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综合划分为以下6种沉积环境:

    河床沉积:发育在上更新统底部(图2a)或顶部(图2b),对应GC005钻孔21.6~17.0 m、GC007钻孔28.2~24.0 m、GC008钻孔31.0~24.0 m、GC020钻孔32.4~28.0 m、GC083钻孔20.4~17.5 m。沉积物一般为灰黄—黄褐色砂,受打钻影响一般不见沉积构造,无生物碎屑,几乎不含有机质。这些特征表明沉积环境为陆相的河流环境,是低海平面时期深切河谷的河床沉积。

    图  2  新会地区钻孔岩芯典型沉积物照片
    a. 河床沉积(GC007钻孔24.0~24.3 m),b. 河床沉积(GC083钻孔19.5~19.8 m),c. 潮控河流沉积(上更新统,GC088钻孔23.3~23.6 m),d. 潮控河流沉积(全新统,GC018钻孔28.2~28.5 m),e. 河口湾湾心沉积(上更新统,GC020钻孔19.1~10.4 m),f. 河口湾湾心沉积(全新统,GC088钻孔11.0~11.3 m),g. 三角洲前缘沉积(GC088钻孔6.4~6.7 m),h. 泥质潮坪沉积(上更新统,GC007钻孔 23.4~23.7 m),i. 泥质潮坪沉积(全新统,GC005钻孔6.2~6.5 m),j. 沿岸沼泽沉积(上更新统,GC065钻孔15.2~16.5 m),k. 沿岸沼泽沉积(全新统,GC005钻孔11.5~11.8 m),l. 三角洲平原沉积(GC018钻孔2.7~3.0 m),m-n. 花斑黏土(GC088钻孔13.0~13.3、19.0~19.3、14.0~14.3及20.0~20.3 m)。
    Figure  2.  Photos of typical sediments cored in Xinhui area
    a:River channel (24.0~24.3 m in core GC007), b:river channel (19.5~19.8 m in core GC083), c:tide-dominated river (Qp, 23.3~23.6 m in core GC088), d: tide-dominated river (Qh, 28.2~28.5 m in core GC018), e: central estuarine bay (Qp, 19.1~10.4 m in core GC020), f:central estuarine bay (Qh, 11.0~11.3 m in core GC088), g: delta front (6.4~6.7 m in core GC088), h: muddy tidal flat (Qp, 23.4~23.7 m in core GC077), i: muddy tidal flat (Qh, 6.2~6.5 m in core GC055), j: salt marsh (Qp, 15.2~16.5 m in core GC065), k:salt marsh (Qh, 11.5~11.8 m in core GC005), l: delta plain (2.7~3.0m in core GC018), m-n: weathering clay (13.0~13.3 m, 19.0~19.3 m, 14.0~14.3 m and 20.0~20.3 m in core GC088).

    潮控河流沉积:发育在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底部,对应GC018钻孔28.9~27.0 m、GC088钻孔24.4~23.0 m。沉积物一般为灰色—灰褐色粉砂质中粗砂、粉砂质中细砂,未见生物遗迹;底部常含砾石,中上部粉砂含量增加,呈现下粗上细的粒序(图2c、d)。平均粒径为2.97~6.26 Φ,频率曲线呈现出正偏态的窄峰或砂-粉砂的宽双峰形态(图3a),分选性差。色度b*值偏高,表明存在一定的氧化程度;L*值较低,颜色较深,说明有机质含量相对于河床沉积更多;磁化率值保持在150×10-6 SI 以下的水平(图4)。这些特征指示受海侵影响的河口环境,反映河流搬运力受海水顶托作用而快速减弱,使粗颗粒碎屑堆积的过程[39-40]

    图  3  GC088钻孔主要沉积相及花斑黏土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
    a. 孔深24.40~23.00 m,b. 孔深23.00~20.50、18.70~16.4及12.00~10.00 m,c. 孔深10.00~2.50 m,d. 孔深2.50~1.55 m,e. 孔深14.20~12.00 m。
    Figure  3.  Grain-siz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curves of different sediment facies and weathered clay in core GC088
    图  4  GC088钻孔综合古环境指标及沉积环境
    Figure  4.  Comprehensive diagram of environmental proxies and reconstructe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core GC088

    河口湾湾心沉积:在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地层中都有发育,对应GC007钻孔16.0~14.0 m、GC008钻孔23.4~21.6 m、GC018钻孔21.4~18.0 m、GC020钻孔20.7~19.0 m、GC055钻孔31.0~26.0 m、GC083钻孔25.4~22.9 m、GC088钻孔23.00~20.50 m、18.70~16.40 m及12.00~10.00 m。沉积物为灰黑色黏土质粉砂,不发育沉积构造,含咸水和半咸水贝壳(图2e、f)。平均粒径为7.24 Φ,频率曲线呈现细粉砂-黏土粒级的宽峰(图3b),代表了潮汐主导的河口泥质沉积环境。色度L*、a*、b*值均较低,磁化率值约为152×10−6 SI,受到生物扰动影响可能出现波动以及峰值(图4)。上更新统河口湾湾心沉积含贝壳碎屑,指示海相环境,但基本不含有孔虫,原因可能是末次冰期时下伏地层出露地表, 遭受长时间的风化、淋溶等作用导致钙质化石被溶解[30]。全新统河口湾湾心沉积生物扰动强烈,含蚝壳、有孔虫等海相钙质化石。有孔虫平均丰度为183枚/100g,以Quinqueloculina subungerinaAmmonia beccarii var. tepidaElphidium hispidulum为优势种,其平均丰度分别达到82枚/100g、51枚/100g和20枚/100g,指示受河流影响较大的半咸水环境[41];有孔虫丰度呈上升趋势(图4),反映河口湾环境中海洋作用逐渐加强的趋势。

    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在全新统中,对应GC007钻孔9.1~3.0 m、GC008钻孔6.8~2.5 m、GC018钻孔21.5~8.3 m、GC020钻孔15.2~5.0 m、GC055钻孔9.5~1.5 m、GC065钻孔10.6~1.0 m、GC083钻孔12.0~2.2 m、GC088钻孔10.0~2.5 m。沉积物为灰黑色粉砂和黏土,含大量贝壳碎屑和微体化石(图2g)。平均粒径为6.74 Φ,呈现下细上粗的粒序。频率曲线呈现中粉砂粒级的宽峰(图3c);粒度相比河口湾相更粗,黏土含量更少且粉砂含量更多,且分选性更差,表明水动力条件较强的三角洲前缘环境。色度L*、a*、b*值均较低,磁化率值较高,约为406×10−6 SI,且呈逐步上升趋势(图4)。含大量贝壳碎屑和微体化石。有孔虫平均丰度达267枚/100 g,以E. hispidulumA. beccarii var. tepida为优势种,其平均丰度分别为123枚/g和100枚/g,代表水深较大、盐度较高的远岸环境[41]。在部分深度,有孔虫以A. beccarii var. tepida为优势种,E. hispidulum丰度相对较低,指示水深较浅、受河流影响较大的半咸水环境[41],可能反映全新世海平面波动。

    潮坪沉积:在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中都有发育,对应GC005钻孔13.0~2.5 m、GC007钻孔23.7~21.0 m、GC018钻孔25.0~22.0 m和8.3~4.0 m、GC020钻孔25.0~21.5 m、GC065钻孔19.9~15.4 m,主要有泥质潮坪和沿岸沼泽沉积。泥质潮坪为灰黑色粉砂—细砂,常见砂-泥互层的水平层理,单层的砂、泥之间有截然的界限关系(图2h、i)。潮汐纹层的厚度变化代表了潮间带至潮下带的沉积序列:高潮坪以泥质及粉砂沉积为主,含少量砂层;中潮坪砂层的厚度和出现频率增加;低潮坪及潮下带则以砂质沉积为主,含少量泥层[42]。沿岸沼泽为灰黑色粉砂和砂,含黑色泥炭层(图2j、k),反映潮上带的咸水湿地环境。

    三角洲平原沉积:发育在全新统顶部,对应GC007钻孔2.8~0.7 m、GC008钻孔2.5~0.5 m、GC018钻孔3.0~0 m、GC020钻孔3.0~1.0 m、GC055钻孔1.5~0 m、GC065钻孔1.0~0 m、GC083钻孔2.2~1.5 m。沉积物一般为灰褐色—黄褐色粉砂和黏土,含少量泥炭碎屑,一般无贝壳碎屑(图2l);有孔虫稀少,仅含个别底栖有孔虫及浮游有孔虫,表明海水已经基本退出珠江三角洲。平均粒径为7.55 Φ,频率曲线呈现细粉砂-黏土粒级的宽峰(图3 d),分选较差。色度L*值低,a*、b*值稍微偏高(图4),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多,但具有一定程度的风化和氧化。

    研究钻孔的AMS14C和OSL测年结果如表3所示。GC088钻孔全新世的AMS14C和OSL年龄吻合,表明全新世的OSL年龄较为可信。16.60 m深处的贝壳位于花斑黏土层下方的上更新统地层中,年代应为晚更新世,但AMS14C测得的校正年龄为8 993~8 704 cal.aBP;而14.70和17.80 m深处的测年结果分别为35 543~34 756 cal. aBP和>43 500 aBP(超出测年上限)。因此,16.60 m深处的实际年龄可能已经接近14C测年上限,测得的年龄极有可能来自污染物质。GC008及GC055钻孔上更新统的AMS14C年龄分别为33 318~32034 cal.aBP 和>43 500 aBP,而OSL测年结果则更老,分别为79.64±2.98 ka和111.39±4.06 ka。

    表  3  新会地区GC088、GC005和GC055钻孔的测年结果
    Table  3.  Dating result of cores GC088, GC005, and GC055
    钻孔测年方法深度/m测年材料测试年龄/aBP校正年龄/cal.aBP年龄中值/cal.aBP
    GC088AMS14C1.75泥炭1 290±301 286~1 1801 233
    GC088AMS14C10.65贝壳7 720±308 561~8 4258 493
    GC088AMS14C11.90贝壳7 580±308 420~8 3508 385
    GC088AMS14C14.70黏土31 260±16035 543~34 75635 150
    GC088AMS14C16.60贝壳7 970±308 993~8 7048 849
    GC088AMS14C17.80泥炭>43 500
    GC008AMS14C12.45泥炭28 650±16033 318~32 03432 676
    GC055AMS14C8.90贝壳6 620±307 570~7 4417 506
    GC055AMS14C18.45泥炭>43 500
    GC088OSL10.80粗颗粒石英8.00±0.23 ka
    GC088OSL12.00粗颗粒石英8.49±0.24 ka
    GC008OSL24.20粗颗粒石英79.64±2.98 ka
    GC005OSL12.90粗颗粒石英6.09±0.36 ka
    GC055OSL30.20粗颗粒石英111.39±4.06 ka
    “—”表示此测试年龄或测年方法无该项数据。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珠江三角洲地区研究成果表明,第四系上更新统顶部往往发育特征明显“花斑黏土”层,其沉积物为土黄色-橘红色等杂色粉砂和黏土(图2m),是划分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的标志[5]。根据钻孔岩芯的岩性特征可将新会地区钻孔沉积地层划分为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两个沉积旋回,“花斑黏土”层以上为全新统,以下为上更新统。新会地区钻孔综合指标及沉积相特征表明,晚第四纪以来该区的沉积地层存在4个主要沉积单元(图45)。

    图  5  珠江三角洲新会-中山-伶仃洋联孔剖面与年代框架
    Figure  5.  Correlation of the cores from Xinhui to Lingdingyang Bay and the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T2:该沉积单元以河床相及潮控河流相砂砾为主,石英光释光(OSL)和长石光释光(post-IR IRSL, pIRIR)结果为80~150 ka(图5)。前人将这套发育在珠江三角洲第四系沉积物底部、不整合于基岩风化壳之上、常沿着古河道呈条带状分布[31]的砂砾层划分为石排组,认为是低海面时期河谷冲刷的产物[5]。本研究发现,除了低海平面时期的河床沉积外,新会地区在该阶段还发育明显受海侵影响的潮控河流相沉积。晚更新世海侵早期,随着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海水从古珠江口入侵并沿古珠江水系向内陆推进,在原深切河谷中形成狭窄的溺谷型河口湾,河流搬运力受海水顶托作用而快速减弱,使粗颗粒碎屑快速堆积,形成下粗上细的粒序。

    M2:该沉积单元开始出现海相化石,沉积物以河口湾前缘相块状黏土质粉砂和潮坪相砂-泥互层为主。这套在末次间冰期发育的海相沉积地层的14C测年结果为30~40 ka,显示其年代为MIS 3阶段;而OSL和pIRIR测年结果则主要在80~150 ka(图5),即MIS 5阶段。由于末次冰期时地层出露地表,遭受长时间的风化、淋溶等作用导致钙质化石被溶解[30],该沉积单元基本不含有孔虫,在珠江三角洲仅顺德、南沙个别钻孔发现有孔虫[26],但河口湾前缘相的咸水贝壳碎屑及典型的潮坪相层理证明该单元为海相沉积。本研究发现新会-中山地区在该阶段还发育了具明显风化、氧化特征的土黄色-红色地层[22,23,31],可能指示短暂海退事件,使之前沉积的海相地层出露地表遭受风化。

    T1:该单元主要为末次冰期期间形成的花斑黏土与河床相沉积。对于花斑黏土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晚更新世海侵时期形成的海、陆相沉积在末次冰期的低海面时期暴露,地层顶部遭受风化所致[5,43]。二是王晶等[44]发现珠三角周边台地上同期发育了一套风成堆积的类黄土沉积,直接覆盖在基岩风化壳之上,与下伏地层间为不整合接触。在本研究中,花斑黏土层岩性与下伏地层间无明显间断,为过渡接触关系(图2n),粒度特征与下伏河口湾相地层相似(图3e)。色度L*、a*、b*曲线从下往上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图4),没有明显突变,表明沉积物的风化程度逐渐加强。上述特征与前人风化成因的观点相吻合,因此本文认为研究区花斑黏土的成因以风化作用为主。末次冰期时全球海平面下降,海水彻底退出珠江三角洲乃至更远的陆架[18-19],河流下切,整个珠江三角洲处于陆相风化剥蚀环境。在河间高地,晚更新世海相沉积出露地表,遭受强烈的风化作用并形成橘红色的花斑黏土;而在深切河谷处,则形成河床相沉积。

    M1:该沉积单元即全新世海相层,主要包括潮控河流、河口湾前缘、潮坪、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5种沉积环境。早全新世三角洲沉积环境表现出在海侵过程中的时空差异性。研究区测年结果表明,海水在9~8 kaBP时才广泛侵入到新会地区,形成河口湾环境,晚于伶仃洋地区[32];而在一些冰期低海面深切河谷地段,则在早于9 kaBP时形成了潮控河流沉积[41,45]。中—晚全新世(8~0 kaBP)为三角洲发育阶段,沉积环境从三角洲前缘过渡为三角洲平原相,粒度先逐渐变粗,后迅速变细。有孔虫丰度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反映海侵-海退进程。

    珠江三角洲沉积序列仅记录了第四纪以来数次海面变化的最后两次沉积记录,即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次海侵-海退过程[5-6],而晚更新世地层年代归属则直接决定了珠三角海侵历史及其形成演化过程等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的解释。受限于测年手段及精度,珠三角晚更新世海相层的年代有两种不同看法,即MIS 3阶段[5,17]和MIS 5阶段[4,20,23,30]。早期珠三角晚更新世海侵层研究主要依靠14C和热释光年代数据,且结果大多数落在25~40 kaBP左右[5,17],即MIS 3。然而,由于14C测年方法的限制,这些测年结果可能存在问题[4,6,13-14]。近年来通过其他测年方法获得的珠江三角洲下海相层的年龄主要集中在MIS 5阶段,如石英光释光(OSL)测年法[20,32]和铀系列测年法[13-14];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石英OSL年龄落在MIS 3阶段[46-47]。石英OSL的信号饱和是限制其测年上限的主要问题,对于超过约70 ka的沉积物,石英OSL年龄可能存在争议[48]。Yim等[49]指出,对于珠三角沉积地层而言,石英OSL测年能够为T1沉积单元(花斑黏土层)提供有效年龄,但对于老于T1的沉积单元只能提供最低年龄。而长石释光信号的饱和剂量远远高于石英,利用长石pIRIR可以对超过100 ka的样品进行测年,能更好地确立年代框架[50]。如Xu等[23]在珠江三角洲中部中山黄圃 HPQK01钻孔的石英OSL年龄因信号饱和而存在低估,而长石pIRIR年龄显示下海相层的年龄为MIS 5阶段(图5)。根据远场海平面变化曲线[25],全球海平面在MIS 3阶段下降到−60~−80 m(图5),而珠江三角洲的下海相层普遍埋深仅为−15~−20 m。尽管近年有模拟研究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MIS 3海平面可以达到−20~−30 m[51]图5),但珠江三角洲及南海北部的地震测线和钻孔资料表明,MIS 3阶段海侵仅局限于珠江口外,并未进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此珠江三角洲下海相层不可能为MIS 3阶段的产物[18-19]

    考虑到新会地区下海相层的14C测年数据可能受到“新碳”的污染,本文认为其40 kaBP左右年龄可能只是反映14C的测年上限[4,20,23,30],而OSL年龄则更为可靠。新会地区下海相层顶部高层普遍仅约−10~−15 m,与MIS 3阶段的海平面高度相差较大,不可能由仅到珠江口外的MIS 3海侵形成。因此,根据本研究在新会地区及前人在珠江三角洲的测年结果,结合前人对东南沿海其他地区晚更新世海侵层年代的研究,本文认为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海侵的时间更可能在MIS 5而非MIS 3。上更新统顶部的花斑黏土或河床沉积(T1)应形成于MIS 4—2阶段,而第四系底部的河流沉积(T2)则应形成于MIS 6阶段。

    三角洲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产物,相对海平面的高度是影响三角洲形成和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远场海平面在MIS 5经历了多次明显的波动[25] ,但在珠江三角洲相关的地质记录却少有报道[21-22,26],晚更新世沉积环境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关联仍不清楚。以往的钻孔中大部分仅记录了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大的沉积旋回[5-6],而本研究在新会地区钻取的系列钻孔中,晚更新世普遍存在两层海相沉积及其之间的土黄色—橘红色风化层。GC088钻孔的粒度、色度的垂向变化指示该地区晚更新世期间经历了两次从陆到海的次一级沉积旋回(图4)。

    近年来,珠三角平原也陆续出现关于晚更新世的次级海平面波动的报道,包括晚更新世海相层中夹有一层至多层具明显风化、氧化特征的土黄色—红色地层[22-23,31],以及有孔虫[26]、花粉[21]、地球化学[22,31]等指标的垂直变化(图6)。上述报道及本研究钻孔均记录了珠江三角洲地区MIS 5期间的次级海平面波动,表明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化受到了全球海平面变化及冰期-间冰期旋回时岸线移动的影响。结合MIS 5时期全球海平面高度[25]及区域钻孔年代数据[20,23],研究区最早的海相沉积最可能为MIS 5e的产物,而记录的次级海平面波动可能对应MIS 5d。

    图  6  珠江三角洲MIS 5海平面波动的钻孔指标记录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
    Figure  6.  Proxies of MIS 5 sea level fluctu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curve of global sea level change

    本研究及上述报道的色度及地球化学指标显示[22,31], MIS 4—2形成的花斑黏土与MIS 5相对低海面时期形成的风化层相比,风化程度更为强烈(图6),表明MIS 5阶段的低海平面时期,地层出露较少且遭受风化的时间较短,明显短于末次冰期。这与珠江三角洲大量钻孔在此时期未能形成风化层,仅少量钻孔的有孔虫、花粉变化记录到海面波动的情况相吻合:MIS 5海平面下降可能仅使新会、中山等部分地区出露地表,海水并未完全退出珠江三角洲全域;而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幅度更大[25]图6),使珠江三角洲广泛发育上更新统顶部强烈风化的花斑黏土风化层(T1)。

    本文通过岩性、粒度分析、色度、磁化率、有孔虫多指标综合分析,将新会地区第四系地层划分为4个主要沉积单元,并划分出河床、潮控河流、河口湾前缘、三角洲前缘、潮坪、三角洲平原6种沉积相及风化形成的花斑黏土层。结合本研究及区域内其他钻孔AMS14C及OSL建立的年代框架,认为珠江三角洲普遍存在2次海侵-海退旋回过程,其中下海侵旋回属于MIS 5阶段。本研究GC088钻孔粒度、色度等指标变化呈现出较好的周期性,与海平面变化曲线[25]变化较一致;研究区多指标综合分析结果及区域内其他钻孔数据(图6)表明,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地层记录了MIS 5阶段的次一级海平面波动变化,在新会地区表现为晚更新世海相层中出现风化层。上述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化主要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及冰期-间冰期旋回时岸线移动的影响。因此,新会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如下:在MIS 6时期,珠江三角洲处于盆地下沉和剥蚀环境,此时海面较低,盆地内形成了一系列深切于基岩风化壳之下的深切河谷,并发育河流沉积。随后在MIS 5海侵期,海平面快速上升,在新会地区主要形成河口湾环境;受MIS 5阶段海平面波动的影响,地层出露地表接受风化,在晚更新世海相层中部形成风化层。末次冰期(MIS 4—2),全球海平面下降到−120 m以下[25],整个珠三角处于陆相风化剥蚀环境,使晚更新世沉积的海相地层暴露,形成强烈风化的花斑黏土层;或沿断裂形成深切河谷[28],发育河床沉积。全新世以来,在海平面上升与三角洲加积的相互作用下,先后经历早全新世(约8.5 kaBP)的河口湾环境,中—晚全新世(8.0~2.0 ka BP)的三角洲前缘、潮坪及晚全新世(2.0~0 ka BP)的三角洲平原。

    致谢:感谢两位评审专家的认真审阅和提出的许多建设性意见。感谢全晓文、龙香月在实验分析中给予的帮助。

  • 期刊类型引用(2)

    1. 许冠军,吴梓源,龙桂,方梓彬,陈浩权,唐海燕,陈禹聪,刘岳昕,涂华,赖忠平. 陆丰、惠来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微体古生物与沉积相分析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01): 31-43 . 百度学术
    2. 贺辰戋,张桂华,梁定辉,李明坤,张俊岭,李结涛,关燕萍,彭莎莎,丁盛昌,曾提,王云鹏,欧阳婷萍,朱照宇. 珠江三角洲花斑粘土磁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实例研究. 第四纪研究. 2024(05): 1349-136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45
  • HTML全文浏览量:  114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11-11
  • 修回日期:  2008-02-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